--郑州无限生机心理养生技术学习后的自醒
“小乌龟”我的脑海里突然冒出了这样的一个意象。身上长有非常坚固的甲壳,在缓慢地爬行,受袭击时把头、尾及四肢缩回龟壳内。于是乎查看与龟有关的历史文化。
《山海经》记载有“旋龟”,“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”,“其音如判木,佩之不聋,可以为底。”书中还有吃龟的记载,《诗经》中也提到以龟为食物,《小雅·六月》曾提到:“饮御诸友,龟鳖脍鲤。候谁在矣?张仲孝友”《大雅·韩奕》也载有:“其肴为何?龟鳖鲜鱼;其簌维何?维笋及蒲。”除玳瑁外,所有的龟鳖均可食用。《洛阳记》载:“各种禹时有神龟于洛水,负文列于背以授禹,文即治水文也。”《国语·周语》曰:“我姬氏出自天鼋”。《神农本草经》、《医林纂要》、《名医别录》、《药性论》、《临证指南医案》、《本草正宗》、《本草求真》等书对乌龟的药用作了详细的记述,龟首常藏向腹,能通任脉,故取其甲以补心、补肾、补血,皆以养阴也”。清光绪年间,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在中药材上的“龙骨”片(龟甲)发现有古文字,即是后来的甲骨文。 所有这些记载均是龟有很大的医学效用。
因为龟长寿,成为中国四灵之一,《礼记·礼运》云:“何谓四灵,麟凤龙龟,谓之四灵”, 《本草纲目》称“龟、鹿皆灵而有寿。宋代的《十三经注疏》载:“象物,有象在天……麟、凤、龙、龟谓之四灵。”《述异记》载:“龟一千年生毛,寿五千岁谓之神龟,寿一万年曰灵龟”。《抱朴子·论仙》载︰“谓生必死,而龟鹤长寿焉。知龟鹤之遐寿,故效其导引以增年。”《洛书》曰:“灵龟者黝文五色神灵之精也,能见存亡明于吉凶。”《洪范.五行》曰:“龟之言久也,千岁而灵此禽兽而知吉凶者也。”《淮南子》:“必问吉凶于龟者,以其历久岁矣。”从这里可以看出龟是非常充满灵性的动物。
此外,与龟相关的童话故事,最知名的除了龟兔赛跑外,还有卡通方面,忍者龟也相当具有知名度。 除此之外,可能因为龟的行走速度缓慢,而且经常依赖它非常有效的防守,形象上是没有出息的样子。中文有时将“龟”挪作骂人词。
由此可以看到乌龟的几个典型特点:行走缓慢,爱逃避,有灵性,有医用价值,是耐力、长寿的象征。
如果小乌龟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,它就要扬长避短,突出它的耐力,不达目的誓不罢休。同时,要充分发挥它的灵性与悟性,忍其所不能忍,不懈努力,奉献无限大爱,最终会得到像它寿命一样的积聚无量功德。学习无限生机心理养生技术就是要发扬“小乌龟”这样的精神。
首先,要有“淡”的心态。
淡也者,五味之中也。――《管子·水地》
大味必淡。――《汉书·扬雄传》。注:“谓无主味也。”
其水淡而清。――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
尤其是大味必淡和其水淡而清,为何人类生存必要靠淡水?如果人类生物性需要的是水,那咸淡又有何仿,可是,无数事实明证,人类生物性需要的不只是水,而且必须是淡水。那如何区分淡水和不淡的水呢?只靠一件事,就是尝之,是否有味,无味即淡;而有味,可能是海水,可能是脏水,更可能是毒水。淡水一般都清,所以它才能成为人类生物性的必要。由于是必要或是极其重要的,所以可以用“大”来形容,故也能证明大味必淡。
综上看来,淡是必须,是需要,是必不可少。而浓呢?即可推为不须,非必不可少了。而淡又是玄妙的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呵呵,那是因为——淡,非无。一般说来,从量上来看,万事万物,是从无开始的,然后有了淡,有了浓,而淡,正处于非无非有,似无似有之间。老师说,这叫混沌。此时,想起天地初开之时,万事万物都在非无非有,似有似无之间。这就是我马老师在郑州第二天给我们讲的易经的道理。
其次,要发挥主观能动性,善于观察和思考,勤于探索和追求。不畏艰难和困苦,终生修省定根通。这是马老师经常告诫我们说的话。重要的还是要悟。正所谓师父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。所谓要“悟”---用我的心来悟,用我的口来讲,以五行为基础的中医理论方法,认知。在此阶段,小乌龟就要发挥它最大的优势了---超凡的耐力,不懈地追求。在“悟”的过程中,必然会遇到诸多问题,还会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,如何去战胜困难?其实更主要的是要战胜自我,那个几十年来顽固不化,固步自封的自我。要勇敢地敲碎坚硬的“保护壳”,从限制中走出来,然后寻着成功者的足迹,以小乌龟与兔子赛跑的毅力与勇气,朝着既定的目标,坚定不移地走下去。在走下去的过程中不断地去经验、去经历、去感受、去体会、去感悟。。。相信沿途会有很多从未遇见的风景,不断地丰富自己的阅历。从中积累有用的经验。
最终“小乌龟”会功德圆满,就是它该发挥作用的时刻了。21世纪,精神上的富有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你对社会做了多少贡献,帮助了多少人,使他们健康快乐的生活。而无限生机心理养生技术也正是弘扬这样的理念。“重德为本,平衡做人”。 要大事讲原则、小事讲风格的品质,要有以众人为师为亲、以自然万物为师为亲、以真以诚以善待人的思想,要有重德为本、良好悟性、无私奉献的精神。中医讲“阴阳平衡”,古人讲“天人合一”,这是人与环境、心身与内心一种相互交融的境界,是至高至美至善的境界。修德,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,治病先治心,先学习做人。学习做一个有道德、有修养、觉悟高、身体好的身心健康的人。在学习与实践中让世界观、人生观得以改造,心灵得以进化,思想道德与身体素质双提高。
作者简介:
李海群 女 哈尔滨市营养学会会员
社区营养健康教育指导员
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员
爸妈在线无限生机心理养生学院平衡养生技术研究员
雅颂教育咨询公司心理咨询师
建国社区中心心理咨询师
理论基础:精神分析、存在人本主义、叙事治疗、意象对话、沙盘治疗、 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、变态心理学。
受训背景:2005年以来接受传统心理学理论训练
2007年获得国家高级营养师资格
2007年获得营养配餐员中级资格
2008年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;
2009年5月朱建军意象对话培训。
2009年10月参加华夏执行力课程(7门)教育培训。(包括认知、团体、个人成长、焦点治疗、叙事疗法、森田疗法、岳晓东基本功训练)
2009年10月接受催眠、释梦、意像画、个人成长专业训练。
2010年8月马一友无限生机心理养生的平衡养生技术等相关培训。
2010年8月参加了无限生机心理养生学院首期心灵成长培训
职业经历: 2005年起对多个个案进行营养健康实践指导、同时对多个心理个案进行辅导。
个人擅长领域:各类人群身心健康指导 、学生个体差异学习提升与设计、家庭教育指导、婚恋指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