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爸妈在线的北京家人在拿到EAP心理咨询师和EAP心理培训讲师证书时,个个是摩拳擦掌,都想牛刀小试一把。但一个新的顾虑和压力也接踵而来,如何把自己学到的“满腹经纶”传递给企业员工,怎样能给员工带来切实有效的帮助,可否能避免通常讲座的“言而无文,行而不远”的弊病?这一切又让家人在面对任务时表现得不够勇敢和自信。当我们把这些心里话倾诉给中心的负责人时,得到的不仅是安抚、鼓励,还有中心为我们搭建的迈向成功的“金桥”。这“金桥”的建筑师不是别人,正是总部副主任兼北京中心主任李安平博士(北大应用心理学博士)。他为了提升每一位家人的专业素质,使我们尽快成为一名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心理培训讲师,利用3月5、6、7日三天的时间,完全免费为家人讲授专业心理培训讲师的方法与技巧,真正是想家人之所想,急家人之所急,从细节切入、从训练切入,手把手地教授,让这次培训成为家人的“及时雨”。
精心装扮“第一印象”
第一印象,众所周知,主要是根据对方的表情、姿态、身体、仪表和服装等形成的最初印象。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,但却总是最鲜明、最牢固的,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过程。正是对第一印象的高度重视,我们培训的第一天的课程就是从初见陌生团体的基本要求开始的。包括培训师的身体语言和仪表、紧张情绪的调节方法、如何走上讲台、如何运用问候语和手势,这些小的已被我们忽视的问题经李安平博士一讲,方才觉得门道很多,真是小细节大学问。在如何激发听众的兴趣上李老师教给我们了四招,小游戏、媒介资料、问题提出、小故事。在每一招中,李老师俯拾皆是的例子让我们觉得他就像一个百宝箱,取之不尽,大脑中库存的信息量又多又精,真不愧是博学之士。
授之以渔,不如亲自打渔,所以下半天的课程就是每一个家人走上讲台,一身试讲。即兴训练,主要是检查对上午课程的掌握和领悟。在对言语的雕琢上,李老师近乎于“吹毛求疵”了,也许当时我们有点下不来台,但过后我们都明白这极苛刻的背后是他高起点高标准的 “严师”风范。
“说他们想听的,不要说你想说的”
“说他们想听的,不要说你想说的”这句话是我第二天培训记忆最深刻的话,也是李老师反复强调的一个培训理念。在第二天的课程中,李老师首先抛出一个介绍课程的纲要:结论现行、论据有力、重点突出、结构清晰,这四点看似简单,但操作起来却未必容易,就这四点李老师深入浅出地给予阐述,让我们牢记在心。在如何重视语言的选择上,他更是以案例为导向,用机器和鸡蛋,以和尚和梳子为题,让我们进行脑力激荡,让不相干的事通过我们的妙语美言搭上线。在秀才赶考的故事中,经过让我们大胆地进行不同版本的演绎,让这个故事不仅成为我们培训师的“大众菜”,也让我们看到自己在培训中潜能的力量。
李老师对我们在培训中语言的要求是幽默、奇特、夸张,而他在讲授时也是妙语连珠,即使是对有些家人的课堂“行为矫正”,也让人心悦诚服地乐意接受,他用风趣幽默亲切的语言让我们在学习中欢快轻松,真是践行了“说他们想听的话”这个理念。
“设计方案”的系统化
第三天课程围绕着设计方案遵循系统培训的方面展开,共分为三个部分讲解。应该说这一天的课程内容庞杂,知识点多,但李老师以他男性特有的条分缕析给我们一一解读,也让我们记在心、学到手。
在第一方案中,包括内容设计、方法设计、材料准备、行政安排,每一步都要做好细致准备。在方案二中,就视觉、听觉和感觉的相互影响做了明确的要求,比如课件的图片制作要大、精致、美丽;在听觉材料准备中要音调和谐、节奏明快、音量适中、发音准确;在感觉材料准备上要安全干净等等,事无巨细,都在注意范畴,包括“十五分钟成功法”、“停车场效应”这些细节也都是李老师反复嘱咐我们的技巧之一。在课程的结尾,由中心副主任牛老师表演的精彩现场真人秀(心理培训讲师的整体演练),把大家的学习热情推向了高峰,在赞叹、欣赏、感激的掌声中我们结束了三天的学习。
三天的课程,让偌大的一个会议中心“挤挤一堂”。此次培训,除了北京中心的家人外,还吸引了来自山西和河北的家人参加,大家聚在一起,学习、体验、沟通、切磋,让技能掌握得更扎实,让情谊流淌得更远。我们有理由坚信:在中心李安平主任无私搭建的金桥上,我们家人会信心百倍地迎接专业心理培训讲师这一重任的挑战。